先天性淋巴血管瘤
· 2017-07-26 07:03:16发布· 已有人阅读
儿童时期发病多见,据临床观察成都锦一医院医师发现:成人发病也常见肿瘤,生长缓慢,自行消退极罕见。
先天淋巴管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?
病因不明,多因素引起,如基因易感性、地理环境因素及内分泌等影响本病发生。而且病毒的感染和自身的免疫功能缺陷等也与本病有关。
先天淋巴管瘤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?
大多数在出生时或1岁以内发病,但也有迟发者或老年发病。临床上虽可分为上述三型,但常混合存在,因此有人认为病变基本一致,不需要再分类。而有人强调海绵状与囊性者需要区分,因两者治疗不一样。现分述如下:
(一)单纯性淋巴管瘤表现为群集、深在、张力性水疱,组成斑片状,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,但常见于颈、上胸、肢体近端等处。单个水疱大小在 1~3mm,一般不超过1cm,内容似粘液。有时带有血性水疱,呈淡紫色和暗红色。水疱下方的皮下组织有轻度的弥散性水肿,偶见整个肢体肿胀。有些水疱间甚至顶部皮肤可呈疣状外观,如破后流出浆液性液体。损害的范围变异很大。也可发生在海绵状淋巴管瘤之上方,特别常见于舌部。有时发生蜂窝织炎,可使肿物暂时增大。如发生在舌部,则发生舌炎,特别容易并发上呼吸道感染。
(二)海绵状淋巴管瘤这是淋巴管瘤中较常见的一种,可以很小,但也可很大,甚至侵及一个肢体。病损为境界不清、海绵状皮下组织肿块或弥漫性肿胀,质软,硬度如脂肪瘤。除非伴有血管瘤,一般表面无颜色改变。据统计,52%的损害侵犯头颈部,30%在下肢,16%在臂及腋部,20%在躯干。发生在颊部及舌部者多为单纯海绵状淋巴管瘤,而颈、腋、口腔底部及纵隔者以合并囊性者为多见。 淋巴管瘤对人体并非无害,可以生长很大造成畸形,甚至死亡。如侵及舌部,可以大得口腔不能容纳,以致舌尖只能凸出口腔之外,牙齿及下颌骨水平外移,口腔不能闭合。如发生周期感染、溃疡、肿胀,结果纤维化而进一步使肿瘤增大。如发生于头颈部,侵犯口腔底部、气管或纵隔,可引起呼吸道阻塞而致死。继发感染,特别是上呼吸道的损害,可使病损增大而威胁生命。
(三)囊性淋巴管瘤通常为多房性、张力性皮下组织肿块,但不能压缩,大多发生于颈部,尤其是颈后三角,偶有发生于腋、腹股沟及腹膜后区者。通常进行性增大,膨胀性扩大,但也可不变大,很少数病例还可自然消退。起源于颈后三角者有向颊、耳下腺区域发展倾向,或下达纵隔。在颈前三角者,则倾向于侵犯舌部及口腔底部。如有感染及出血,可使肿瘤迅速增大,以致呼吸障碍,发生喘鸣声,舌咽困难或死亡。继发感染后常伴随上呼吸道感染,较后引起败血症。
先天淋巴管瘤一般不会自行消退,通常继续生长而扩大。
先天淋巴管瘤应该做哪些检查?
1.单纯性淋巴管瘤,临床上有一定特征,可以诊断,其它两型则需作病理检查。
2.透光试验阳性对囊状淋巴管瘤有诊断有帮助。
3.诊断性穿刺抽出清亮略黄的淋巴液。
4.B超、CT示囊性肿块,并可瞭解淋巴管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。
先天淋巴管瘤可以并发哪些疾病?
海绵状淋巴管瘤的并发症:
通常为多房性、张力性皮下组织肿块,但不能压缩,大多发生于颈部,尤其是颈后三角,偶有发生于腋、腹股沟及腹膜后区者。通常进行性增大,膨胀性扩大,但也可不变大,很少数病例还可自然消退。起源于颈后三角者有向颊、耳下腺区域发展倾向,或下达纵隔。在颈前三角者,则倾向于侵犯舌部及口腔底部。如有感染及出血,可使肿瘤迅速增大,以致呼吸障碍,发生喘鸣声,舌咽困难或死亡。继发感染后常伴随上呼吸道感染,较后引起败血症。淋巴管瘤一般不会自行消退,通常继续生长而扩大。
先天淋巴管瘤应该如何治疗?
治疗淋巴血管瘤医师为您推荐:“光导消融疗法”。
“光导消融疗法”阻断增生、消除瘤体、修复皮肤为一体,综合性治疗血管瘤,全程无痛苦,不破皮、不出血、不留疤,出生10余天的宝宝即可安全治疗,无任何副作用及后遗症。“光导消融疗法”不是一种单一的诊疗技术,而是涵盖了血管瘤显微超声诊断技术、血管增生阻断技术、内皮细胞凋亡技术、皮肤再生重建技术技术等多种技术的规范化联合诊疗体系,疗效好,无痛苦、不留疤,被认定为血管瘤标准化诊疗体系。
医师提示:婴儿血管瘤的判断应到正规医院做检查,一旦确诊需及时治疗,以免耽误病情,从而加重治疗费用,可点击在线医师或拨打热线电话028-84512120,与医师及时沟通。